閔傑輝如何學語文?帶上耳朵,勇敢說出來
國際化的浪潮已經席捲全球,就連中國歷朝古都北京市內飯店裡,為客人送行李的服務生,都講了一口流利的英文,台灣的30世代,能夠不急起直追嗎?
自在遊走東西之間
「走向世界」是台灣30世代目前迫切面對的課題,但無論身體力行「走出去」,或是精神上追求最新資訊,英文都已經是與人溝通、迅速接收資訊的重要利器。
俄裔美籍的閔傑輝來台灣已有二十年,他深入大街小巷瞭解民情,還娶了個花蓮太太。在東西方兩種文化之間,閔傑輝悠然自得。
出版了《非常Jeffrey,非常台灣》、《從愛上東坡肉開始》、《So Jeffrey, So Easy—新聞英語八周打通關》等書後,閔傑輝從一個單純的外國工作者身份,成為英語學習的代言人,尤其是講了一口流利國語的他現身說法,更讓人對於他的語文能力信賴有加。
動之以情,多聽多讀
「學英文不外是說聽讀寫,可是台灣人文法閱讀能力強,說聽能力就很弱。如果給你一篇英文文章,你看得懂,但把這篇文章讀給你聽,你不見得聽得懂。」閔傑輝一語道破台灣人的英語弱點。
跟著兒童經驗一起學外文,效果奇佳。台大外文系已故退休教授黎烈文曾撰文回憶,當年抱著破釜沈舟決心,留學法國,就曾在法國的小學和孩子一起上過課,才把法文底子打好。而當紅的英語學習代言人閔傑輝,幾十年來學過西班牙文、義大利文,但始終不得其門而入,一直到他準備學中文時,他決定不再犯過去的錯誤,所以他開始研究小孩是怎樣在還沒學會字彙以前,就學會聽跟說。
他發現,語文其實應該用主管思想情感的右腦來學習,但一般人都用左腦的邏輯方式企圖背誦它。「很多東西可以背得下來,但背過就忘了,可是語文跟開車、音樂一樣,你不可能看完行車手冊,打開車門,用鑰匙發動後,擺動方向盤再設定排檔、踩油門,就可以上路了。語文也是一樣,不可能有跟著步驟一定學到好的道理。」
閔傑輝還建議,聽與寫是台灣30世代應該多加著重的部分。「增進聽的能力其實不難,尤其台灣已經處於資訊爆炸的環境中,打開電視就有CNN、BCC 24小時全天播放,如果不喜歡太嚴肅的話題,你也可以轉到HBO的影集,拿個膠帶把字幕遮起來聽,久而久之,他們講什麼大概就瞭解了。」
持之以恆事境成
英文寫作普遍疲弱也是台灣新世代的通病,閔傑輝也拿剛學中文時的經驗讓讀者參考。「幾年前,我在睡前都會把徐志摩的文章拿出來抄。」閔傑輝抄一遍、抄兩遍,但第三遍他會憑著記憶將文章寫出來,「寫久了,我記起來了,對於我的中文寫作也很有幫助。」
「很多人學英文時都很沒耐心,兩三天沒有成效他們就會說:『這方法沒用』,可是有學者研究發現,如果『每天可以撥一個小時去研究某一樣東西,七年後你會成為這個領域裡世界級的專家。』」閔傑輝鼓勵有志於英文學習的讀者,只要一天一小時持之以恆,能力將是聚沙成塔。
深入國情有助於理解
英文學習講了這麼多年,閔傑輝也發現,台灣人普遍的英文程度已經不錯,但與外國人的溝通上,卻因為有高情境文化(High-context culture)與低情境文化(Low- Context Culture)的差別,而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。
閔傑輝笑笑地說:「剛來台灣時,我認識一個女生,我問她要不要出去喝一杯,她回答說:『不好意思』,我想,不好是『no good』,意思是『meaning』,這樣看來她八成是不想跟我出去,後來我才發現她的意思是『OK』。」
高情境文化強調含蓄表達、弦外之音、重視面子等特質,都與直接表達、邏輯性強、有話直說的低情境文化大相逕庭。閔傑輝強調,認識這兩種文化之間的不同,有助於跨文化的交流。
以台灣這種高情境文化來說,若碰到低情境文化的美國人,會因為美國人的話語太直接而受傷,但台灣人話裡的弦外之音也讓美國人摸不著頭緒。
因此,英文說聽讀寫學習之餘,大家也應該體認到兩種不同語文、文化脈絡的差異。「就像是我剛來台灣參加婚禮,上面寫六點半開始,我準時到時卻看不到半個人出現。
後來我才知道,六點半的意思是指婚宴是在晚上舉行,不是在中午。」閔傑輝講了個典型的外國人融入台灣時的實際情況,也道盡了兩種語言文化互相衝擊時的學習經驗。
閔傑輝最新推出《Jeffrey’s 英語急診室》一書,不僅教讀者怎樣學好英語,也把不同國家的說話藝術講清楚說明白。
留言列表